標題:看看日本教育,同行們,你們汗顏嗎
![]()
|
1#發表于:2011-09-13 00:00:46
- IP:116.11.*.*
看看日本教育,同行們,你們汗顏嗎
作為一名教師,我看一個國家首先看的是它的教育制度。今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駭人聽聞的里氏9.0級強震,給這個島國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然而,震后的日本人所表現出來的鎮定、有序、互幫互助的態度,在一片凝重的悲傷之余,倒是令每一個像我這樣的外國人感到訝異。那一幅幅表現出鎮靜自若、井然有序狀態的災后照片呈現出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窮且益堅的民族力量,這正是當代教育所探討的命題。
教育的根本是對人性的修養。日本的教育制度和中國一樣,是6、3、3、4的格局,其中前兩項為義務教育階段。早在1920年,日本的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就達到了99%,其中6~12歲的小學階段教育尤其值得稱道。兒童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尤其應該注重對道德、觀念、能力的培養。我們通常在孩童階段學習明辨是非、讀寫記憶。就像人的初戀一樣,對事物最初的印象,往往決定了成年后的心之所向。 記得高中時讀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深感其語言的明快、溫暖。在淺顯的敘述中,透出老師對一班問題學生的濃濃愛意。愛,是人類最基本的技能。書中的校長對每一個飽受家庭貧困困擾的學生施以援手,即便學校本不富裕,卻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創意地吃到“山的味道、海的味道”。這些學生成人后,這些積攢起來的愛就能傾瀉而出。 然而,日本人也吃過應試教育的虧,曾對教育抱有一些偏執。他們認為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知識,學生的努力、堅持不懈、自律能力及學術上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業成就。這些學習及行為習慣是能夠通過統一授課和訓練學來的。所以,義務教育階段不是根據他們的能力而編班授課,很不適應個體學生的差異。因而近年來,在提出50年內要出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豪言壯語之后,日本大力改革了教育制度上的弊病,將科研大規模引進教學,設立專項實驗基金,政府對特殊學生的“想法”一路開綠燈,第一個10年就突破性地出現了3個諾貝爾獎獲得者,讓世界輿論一片嘩然。 為什么日本人能“說到做到”呢?在于他們對集體意識的終身教育。日本的學校是不配備校工的,我們平時校園里需要的清掃、送飯等工作,完全由各班級學生共同承擔。我的一個教育界的朋友從日本接受培訓回來后曾對我大發感慨:“日本的小孩子真是惹不起呀!”起因是他們被安排參觀小學校園,并和學生們一起吃營養餐。配餐由幾個穿戴好衛生服的日本小學生發放,大家都順序等待,吃完了再等著他們收拾。其間,我的朋友沒有把飯吃完,還把未開封的牛奶扔到了準備收走的餐盤里,結果日本小學生就站在他身邊,懇求他把飯和牛奶都“消滅干凈”后,這才收走了餐具。而且,他們還把牛奶的包裝紙盒壓癟放進專用托盤里,再由其他小學生送到食堂等候回收。在日本的小學教育里,完成“吃飯”這件事完全是一根鏈條,只有大家齊心協力,確保環環相扣,每個位子都交接順利,才能填飽肚子。 這不禁讓人驚嘆,日本對于集體的合作意識以及責任心的培養,真是細致入微啊!除此以外,大多數的學校還無論年級高低,都設置“兩人三腳”等這樣考驗協作能力的比賽,力求督促學生在方方面面勿忘團結一致。所以,在發生了地震等災難的時候,才能萬眾一心。這不僅僅是一種身體上的互幫互助,更是在精神層面早已有之的信念——我們和整個國家在一起!唯有精神具備凝聚力,大家才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同心協力,創造出無盡的可能。 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人展示給世界的態度是客觀而明確的:我們不會被災難打倒,不怕暫時的資源短缺;與其流淚,不如相信國家和同伴會和自己攜起手來,一同重建家園。這早已蘊藏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一代代被教導和傳承下來。我國當代教育應該以此為借鑒,針對充斥校園的“90后現象”、“非主流文化”,值得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