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中國基金業上半年虧4千億 基金公司反賺140億
![]()
|
1#發表于:2010-09-28 09:17:37
- IP:60.18.*.*
中國基金業上半年虧4千億 基金公司反賺140億《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在基金投資者的一片哀鳴中,中國基金業亮出了上半年巨虧超過4000億人民幣的成績單。 “萬骨皆枯還能堆出個一將功成,基金行業砸著千億的錢,卻堆出個片片蕭條。”有投資者戲稱。 其實,“蕭條”只是相對來說,在利潤巨虧的同時,基金公司卻以超過140億的管理費賺的盆滿缽滿。 利潤巨虧,公司賺錢,這是怪象,還是基金業規則帶來的合理結局? 有業內人士認為,基金行業由于在制度設計上生搬硬套海外成熟市場,形成了管理費按固定比例提成的先天性缺陷,這直接導致了廣大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再加上近幾年基金行業內幕交易橫行、“老鼠倉”頻出、行業自律松散、人才資源匱乏等等缺陷,基金行業已經陷入危局。 有評論認為,剛剛經歷了“黃金十年”的基金行業盛極而衰在所難免。如果不解決基金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基金業生態環境將持續惡化。 已在中國走過十余年歷程的基金行業,真的走到了一個非改不可的節點?數千億巨虧,能否帶來行業大變動?誰能保障基民的利益?行業發展的出路又在何方? 巨虧4000億,誰的錯? 作為一名老基民,李建在得知他購買的嘉實滬深300基金成為虧損大戶時,懵了。 雖然他知道,今年股市的表現也很差,本來也沒期望能賺多少錢,但他還是想不通,一個號稱由專業人士運作的基金投資團隊為何在上半年能把基金運作虧損超過50億元。 “難道這幫人就不會及時止損嗎。”李建說,他買基金已經有6年歷史,一開始就是看中了基金公司的專業運作,但隨著最近兩年基金業“惡習”的頻繁爆發,他周圍很多朋友看著日益減少的基金賬戶便紛紛退出了。 “照這樣下去,我也不會再買了。”李建說。 作為國內管理資產規模最大的單只基金,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基金產品嘉實滬深300擁有近283億元基金資產,持有人戶數高達179.33萬戶。今年前6個月,該基金凈值下跌26.69%。 與嘉實相比,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產品的虧損更為慘重。今年上半年,易方達旗下24只基金合計虧損額高達392億元。 不只是嘉實和易方達,從單只基金來看,百億級規模的“大基金”上半年利潤虧損幅度超過50億元的基金還有中郵成長、華夏50ETF等。 “大基金”都如此,其他中小規模的基金公司更是成績慘淡。根據各基金公司中報統計,截至8月29日,國內基金行業60家基金公司、652只基金產品半年虧損4400億元,僅次于2008年上半年虧損1.08萬億,為歷史第二大半年度虧損額。 根據專業證券咨詢機構天相投資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和封閉型基金在內的股票方向基金,平均每只虧損達到9.67億元;而在股票型基金中,規模較大的指數基金成為虧損的重頭,其中,虧損超過40億元的15只股票型基金中,8只為指數型基金。 此外,如果按照“基金公司”分類統計,除去上述提到的“大基金”外,包括華夏、博時、南方、廣發、大成等基金公司因為管理資產規模龐大,也成為虧損的重頭。 “大市不好”還是“天然缺陷”?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眾基金產品的巨虧?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的基金公司將巨虧原因歸結為“大市不好”。 受訪基金公司普遍認為,A股的暴跌直接導致了基金利潤的下滑,因為基金產品多數是股票型基金,甚至有基金人士認為,現在的基金業就是“看天吃飯”。 對此,安邦咨詢研究員陳業表示,上半年A股市場連續下挫,上證綜指下跌了26.82%,深成指下跌31.48%,兩大指數跌幅僅好于希臘股市32.61%的跌幅,為全球第二差市場。以股票市場為主戰場的基金,面對這樣的腥風血雨,想必也是一肚子的苦水。 既然是以股票為主要投資品種,基金的業績就不可避免要受到股市狀況的影響。但是,作為投資者心中的“專家理財”,數百只基金整體性地牛市賺錢、熊市虧錢,表現出明顯“靠天吃飯”的特征。 此外,一家規模不大的基金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稱,基金上半年如此表現,還與其體制存在的“天然缺陷”有很大關系。 該人士稱,首先,證監會對基金業倉位配置的規定存在爭議,如股票型基金倉位必須在60%以上,這種高倉位限制雖然是為了維護市場穩定,卻不符合市場資金防守原則,“遇到股指持續下跌,60%的倉位怎么可能不賠錢?倉位維穩的方式已經不合時宜,而應該通過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做空機制維護市場穩定。” 其次是如果基金虧損,對基金經理缺乏懲罰機制,該人士稱,基金虧損是正常,但應該限制一定比例,超過則要有所懲罰,“懲罰的缺失讓基金經理對基民缺乏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