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本《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09~2010)》發布,稱50%以上被調查中學生在聊天和玩游戲時遇到過不良內容或行為,遠高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校園暴力的比例。報告稱,應關注網絡的校園暴力行為,而非任由旁觀者以娛樂心態進行網絡傳播導致暴力負面影響的升級。(6月20日中新社)
網絡加劇校園暴力,監管者對網絡傳播暴力存在旁觀心態釀制暴力負面影響升級,這樣的結論下得有些草率。網絡只不過是一個傳播信息的載體,是一個沒有價值指向的傳媒工具,它并非校園暴力事件之發軔處,無法替暴力行為去背那口黑鍋。
照此邏輯,一個人被尖刀刺了,我們是不是不去抓持刀者,而去責怪那把沒有行為主宰和價值判斷功能的刀呢?無網絡,未成年人照樣能接觸暴力;沒菜刀,嫌兇照樣有其他兇器可持。工具就是工具,無法成為暴力行為之動力源。
我們社會對網絡監管并非白紙一張,當今網絡監管可謂成效卓越,局部地方管得很細、很嚴。在強大的管理和正面輿論引導下,當前網絡上的正面內容可以說占據絕對優勢。即便是商業網站,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導引下,“很黃很暴力”已經難以立足。
記憶深處,一些憂國憂民的專家,將新鮮事物當成社會禍源來研究的案例還不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專家們擔心未成年人穿奇裝異服,說會造成少年價值觀蛻變;又有學者擔心孩子打電子游戲、看武俠小說、聽流行音樂……每出現一種新事物,總有人扛著道德與價值的牌坊出現,他們只看到負面傷害性,看不到正面積極性。
所以竊以為,譴責網絡加劇暴力現象的“高論”不過是虛擬的價值牌坊。一個社會帶給人民怎樣的價值觀,必須反映到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現實語境下,那些強拆民宅的惡性侵權者,制造讓人后背發涼的“看守所死法”等,專家咋不去斥責這些“暴力活標本”呢?
|